邮票品相的优劣关乎到它的后期收藏价值,这也是邮友极为重视的一部分。关于邮票品相常见问题的有很多种,本博列举了一些常见邮票问题,并做针对性地进行逐一描述,以方便邮友更多的理解和认识邮票品相。
齿孔残余:不属于品相问题,这是在邮票打孔过程中,机器未能将邮票齿孔打干净所导致的很多残留在齿孔边上,本应打冲掉的小圆孔依然在邮票上,多见的有纪特的唐三彩,文票里的南京长江大桥等。
透印:指邮票图案从背面也能大概看清,纪特草纸票由于纸张薄很多都有不同程度的透印。
纸质点:也称为“胎记”,这是由于在造纸过程中的麦秸秆未打冲干净所致。另外一种为赤色或黑色的美人痣,这是纸张中自然存在的瑕疵,比如造纸过程中混入的小杂质、灰尘等,有较明显纸质点的邮票不能算全品,挑剔的集邮者会比较在意。
胶纹印:这个在老纪特厚胶票中比较容易出现,比如新安江水电站,黄山等。由于本身胶厚,所以在上胶时留下了较明显的胶的纹印。
油墨点:邮票在印刷时油墨落在了邮票上留下的痕迹,我认为这不是问题,只要墨点不大,均属正常印刷问题。
油墨印:属天生问题,邮票的背胶上留有明显油墨,有的还能看出图案和轮廓。这种情况在猴票背胶基本上都有黑墨迹,这是由于印刷雕刻版需要使用专门油墨,而当时厂库存不多,于是兑入少量铅印油墨。但使用铅印油墨不易干,印出来的容易粘连,所以真猴票的背面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黑色墨迹。
麻点胶:这是胶体本身没有过滤干净造成的,刷胶时形成了麻点,这种麻点胶是天生的,出厂时就有,与品相无关。这种胶在早期JT中比较多,很多集邮爱好者看见麻点胶就认为品不好,直接不要。其实对于麻点胶大可不必太较真。比如大寨,医疗,广阔,工艺美术M都是典型的麻点胶,不排除有纯白胶的,这类票如果看到背胶无麻点的还是得注意一下,究竟是不是洗过胶的票。
天生纸皱:这种情况是由于造纸过程中纸张不平造成的,属纸张质量问题,非后天人为。
色差:整套邮票背胶色泽不一造成的,比如部分为白胶,而部分为浅米色胶或不够白造成的,非人为非黄票。
均匀微黄:这种问题在老票中是最常见的情况之一。由于邮票存放长久,空气中含有水分和湿度导致了票面或背胶均匀微黄的现象。
齿黄:邮票边齿黄。主要原因是长期不更换护邮袋造成的。当我们看到护邮袋留下齿印时就必须要更换了。齿印处多是长期滋生的霉菌和灰尘。
氧化:氧化指的是邮票上的金粉和银粉氧化,邮票进入空气或保存不善所致。这种情况在纪特票和早期J票中常见,具体依氧化程度而定,分均匀氧化,一般氧化,严重氧化或发黑等情况。
白齿:在撕票时齿孔出的颜色脱落,留下了白齿。这是撕票不小心造成的,通常发生在背景图案较深的票,比如猴子和文七。
短齿:也称弱齿。在撕邮票时,用力过猛把邮票齿孔撕出长短不齐,一般看短齿的严重程度和邮票的完整度来定品相。
压痕:也叫压印。一般是护邮袋边棱或其他邮品重压所致的。一般反光处看,为一条明显的痕迹(非软折),本身是平的。
胶折:多发生在胶厚而且脆的老纪特票中,比如菊花,养猪等票。因为保存时间长久,且精糊胶本身胶的质量并不好,出现胶折印或胶裂,非软折。
划痕:使用镊子不小心所造成的邮票图案或背胶被划伤的现象,品相具体要看划伤程度来定。
缺齿:也称“秃齿”,与短齿一样,也是由于野蛮撕票造成的,齿孔背完全撕掉,变成了秃齿,这种情况比短齿要严重。
软折:这是常见的邮票品相问题之一。这是撕票时不小心,后期人为触碰。或是在用镊子夹取邮票时,用力不均,造成折痕。软折下水是可以处理的,压在玻璃板下可以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