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邮币卡学院
抵御外洋套购中国白银的福建特色银毫
2015/4/30 14:24:11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各种银元更加大量流入中国,因外洋(银元)制作精美,成色划一,重量固定,以枚计值,使用方便,优越于中国称重的银两制度。因此,外洋一进入国门就被民间接受,很快在中国流通市场扎根。十九世纪末,外洋几乎成为闽、台、粤的主要货币。后来又出现以外洋套购中国白银,赚取丰厚的成色差额,造成了大量的中国白银外流。这使很多有识之士忧心如焚,但清廷却置若罔闻。


光绪二十年(1894)清廷命令各省管理本地银元铸造。当时,福州富商孙宝瑨立即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上书闽浙总督谭钟麟,禀请开设银元局。获准后,立即集资创建银元局,厂址设在福州南台苍霞,仿照光绪元宝式样,开铸出一套三个等式银毫(银角仔)辅币。银毫正面以珠圈隔为内外区,珠圈内为满汉文“光绪元宝”;外区左右各一四瓣星纹。其上缘为“福建省造”,下缘为倒书“库平一钱四分四厘”或“库平七分二厘”、“库平三分六厘”三种等式;背面铸“蛟龙”图案,周缘英文(省名和纪重)。这套银毫是福建最早的机铸币,它出自于全国仅有的一家私人商办银元局,闽人为了区别官局的银毫,所以习惯地俗称为“福角”、“福建银角仔”。



光绪二十二年(1896)福建接到户部咨文称:“无论金、银、铜何项钱币,统由官办,不准商人附搭股本,更不准自行铸造,行闽遵照。”时任闽浙总督边宝泉接文后,不敢怠慢,急令该商停铸,改归官制,以收利权。商办银元局归官后,委派藩司张曾扬和扬文鼎督办局务,在原商办银元局旧址设立福建官银局,续造银毫。


为了区别于商铸银毫,新银币作了一些改动:正面上缘改为“福建官局造”,下缘纪重由原来的倒书改为正书;背面的“蛟龙”换为“蟠龙”图案。这套官局银毫,闽人俗称之“官角”、“官银角仔”。福建官局除了铸造银毫辅币外,还曾试铸过直径38.5毫米,重25.56克,含银88%的库平七钱二分壹元银币。因这枚福建官局造主币极为稀少,后来成为了中国银元十大珍品之一。


福建银毫发行之时,正是市面制钱紧缺之际,它对缓解市面起着重要作用,福建银毫在民间使用广泛,深受欢迎。这种银币闽人不称银毫,习惯称其为“银角”、“角仔”,所以有了“福角”、“官角”之称。这种现象为全国所未有,成为福建银毫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