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邮币卡学院
《美国货币史》:货币本位制的变化
2015/4/30 14:23:32

《美国货币史》一书回顾了自南北战争结束伊始到1960年的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美国货币存量的变化,同时分析了货币存量对历史重大事件的影响。全书将繁杂详尽的历史统计材料与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经济分析完美地融于一体,被公认为是弗里德曼的影响最为深远和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该书中文版由巴曙松研究员、王劲松博士等翻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发行。以下为该书系列读书笔记第十七篇,敬请品鉴。

在罗斯福新政时代,美国金融体系的基础和货币本位制的特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低迷、 前期物价的大幅下跌、英镑和其他货币的贬值导致的美国出口竞争力的下降,所有这些再加上罗斯福新政时期的政治氛围,共同促进了对货币本位制度的新尝试,包括暂时脱离金本位, 一段浮动汇率和货币贬值时期,购买白银,随后在较高金价下对金本位制的名义回归,以及私人主体持有、购买黄金的条件的巨大变化等。


一、黄金政策


1933年3月6日,罗斯福总统发布了关于银行歇业期的公告,禁止银行在此期间支付黄金及交易外汇。1933年3月9日出台的《紧急银行法》,承认了3月6日公告的有效性,并扩充了其内容,赋予了总统在银行交易、外汇交易、黄金和货币流动等方面应对紧急事件的权力。3月10日,总统发布了行政命令:扩充了在银行歇业期之外对黄金及外汇交易的限制。上述措施拉开了为期约一年的对货币本位制度进行修补的序幕,自内战时期放弃金本位制以及其后于1879年恢复以来,这是对货币本位法律架构最为深远的一次调整。


1933年4月5日,一项行政命令禁止了黄金“贮藏”行为并要求包括成员银行在内的所有黄金持有者,将其持有的金币、金块或者金元券在5月1日之前移送至联邦储备银行,仅可以保留用于工业及艺术的合理数量的稀有铸币,并确定了每人可以保留的金币和金元券的最高限额——100美元。金币和金元券按面值兑换为其他通货或存款,金块按每盎司20.67美元的法定价格支付。根据财政部长1933年12月28日发布的一项命令,储备银行以外的黄金也在稍后一段时间完成了“国有化”。该项命令要求除了稀有铸币及其他少量项目外的所有金币、金块和金元券均应根据每盎司20.67美元的法定价格按其面值转让给美国司库。截止日期定于1934年1月17日,当时黄金市价接近每盎司33美元。1933年4月20日出台的行政命令,扩充并修改了黄金禁运规定。加上前一天总统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评论,结束了金价的稳定期。总统明确指出,当局将允许美元相对外国货币贬值,以此促进国内价格的上升。该行政命令对外汇交易加以限制,这不仅是针对在3月10日行政法令下取得许可证的银行,而且还针对参与外汇交易的所有个人。在同一天,《农业调整法案》的《托马斯修正案》被提交至国会。5月12日,这一修正案被制定为法律。该修正案明确提出要通过货币存量的扩张来达到价格上升的目的;此外,该修正案还赋予总统将美元含金量降到其以前比重的50%的权力。黄金的美元价格立即开始上升,也就是说,外国货币的美元价格也在上升。在接下来的3个月中,黄金的市场价格上升到每盎司30美元的水平。


金价可变的时代于1934年1月31日结束,当时总统在前一天通过的《黄金储备法案》所赋予的权力下,规定了买卖黄金的固定价格——每盎司35美元,从而将美元的含金量降到了其原来重量的59.06%。按照该法案中的条款,所有金币和金块的所有权都归属于美国政府;所有金币将退出流通,熔成金块,并停止新的金币铸造活动。财政部长将控制所有的黄金交易;总统有权将美元含金量固定在其早先法定含金量的50%-60%之间。


财政部先前将其持有的黄金估值为每盎司20.67美元,并以该价格向个人、商业银行及联邦储备体系收购黄金。自那时起,它就意识到可以从美元的重新定价中获得巨大的“账面”利润。也就是说,财政部可以发行名义价值近30亿美元的名为金元券的额外纸币,而不需要取得额外的黄金,并且还能符合对其发行的每一美元均须持有特定含量黄金的法律规定。那些金元券不能由私人合法地持有,但是可以由联邦储备银行持有。在财政部的账面利润中,20亿美元被分给一个在财政部长控制下成立的稳定基金,并赋予了其买卖黄金、外汇、证券及其他信用工具的权力,以达到稳定美元汇率的目的。美国不再主要依靠固定的黄金买卖价格来维持与其他货币的刚性汇率,即使那些国家仍在实行名义上的金本位。取而代之的是稳定基金——一个新的中央银行机构,具有参与外汇和非货币黄金公开市场买卖以影响汇率的权力。


1934年1月,黄金固定价格取代了早期购买计划下的浮动价格,这意味着美国当局不再对用于购买黄金的美元数量实行直接控制。实行固定价格后,美国当局有义务购买向其供给的所有黄金。但是这种购买的作用与早期计划下购买的作用相同。对于美国来说,由于汇率变化及不同国家国内物价水平变化的影响,相对于国内货物来说国际贸易货物价格上涨,购买黄金意味着其他出口品的美元价值相对于进口品的美元价值上升。对于黄金生产国来说,美国的黄金购买意味着其一种产品的价格上升,因此将带来黄金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的扩张和收入的上升。对于金本位国家来说,美国所固定的金价决定了其本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它们要么根据新的汇率调整其国内物价水平,要么改变其黄金的固定价格。对于所有金本位国家和黄金生产国以及所有非金本位国家和非黄金生产国来说,黄金购买意味着一次国际贸易的重新洗牌,以应对美国对除黄金以外产品需求的减少,以及黄金生产国对此类产品需求的增加;该计划意味着来自美国的产品供给增加以及来自黄金生产国的产品供给减少。最后,国际贸易不得不根据金本位国家采取的措施进行自发调整,以弥补其储备损失。


当然,最初确定的黄金固定价格相对于黄金本身过高,因此刺激了生产的快速增长和政府库存的快速积累。同购买农产品及其他商品的过程一样,在购买黄金的过程中,人们认为美国政府拥有三项直接资金来源:税收、借款和货币创造。一个区别在于,对其他商品(除了下文将讨论的白银)的支持计划没有获得货币创造的许可而黄金支持计划却并非如此,因此后者自动地获得了持续的融资手段。用金元券购买黄金可以增加财政部在联邦储备银行的存款,存款的增量等于黄金购买量乘以黄金的官方价格。除了少量的操作费用外,事实上这也等于财政部购入黄金时使用支票从其存款中支出的数量。黄金购买通常按上述方法筹措资金,因此,黄金储备的增长并没有自动带来预算压力。黄金购买与财政部创造高能货币的权力之间的联系当然是黄金的历史角色的主要遗迹,也仍然赋予了黄金一定的特殊货币重要性。


从黄金量或黄金名义价值在固定价格水平上的维持是否直接或者间接地决定货币量的变动的定义上说,美国并不算是金本位。通常人们将其视做一种有管理的金本位,但这种说法仅仅是回避了定义的难题。显然,它是一种信用本位而非实物本位,但是又不可能具体说明由谁以及基于何种原则来对其数量进行管理。联储、财政部及其他机构均出于各种目标通过各自的行为对黄金数量施加影响。理论上,联储有权在较大的范围内随意地调控货币量,但是它很少说明其行为的目的何在。有时,联储会为了支持国债价格而明确放弃控制权。而且黄金流动显然不会不影响到联储的行为。只要美元兑其他货币的汇率保持固定,不同国家之间相对货币存量的变化就会与相同汇率下的金本位导致的变化相似,尽管变化机制可能完全不同。


起初,黄金集团国家的货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值幅度比未与黄金挂钩国家的货币升值幅度更大。从1933年1月到1934年9月,法国、瑞士、比利时、荷兰以及意大利的货币升值了70%,而英镑升值了不到50%。因此,金本位国家的货币不仅相对于美元升值了,相对于其他货币也升值了。这两种不同的升值衡量了美国的黄金价格支持计划对金本位国家的特殊影响。事实上,这些国家的黄金流失意味着它们比其他国家承担了更多的美国出口扩张和除黄金以外的进口缩小的影响,因此缓和了对其他国家的最初影响。


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为了维持金本位,也就是说,为了使诸如新的汇率结构之类的因素不对收支余额产生压力,金本位国家将不得不相对于其他国家降低其国内物价水平。事实上,在此过程中确实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干扰,但是其干扰并非减弱而是加剧了金本位国家的难题。美国在固定价格支持计划下的黄金购买,与来自欧洲的资本外逃恰巧同时发生,后者主要是由政治变化引起的:首先,在德国,希特勒权力的扩张导致了德国人(尤其是犹太人)大规模地将资本转移到国外;其次,对战争恐惧的日益增长导致了来自法国、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资本外逃。由于这种资本外逃增加了对美元的需求,其对美国商品和服务贸易(不含黄金在内)及汇率的影响,与黄金价格支持计划的影响恰好方向相反,并对后者起到了抵消的作用。一方面,美国政府为了购买黄金不断增加美元的供给;另一方面,外国人为持有美元不断增加对美元的需求。通过以海外资产交换黄金并将黄金转移至美国财政部,外国人可以获得美元而财政部可以得到黄金,却不影响美国其他国际收支项目的平衡。由于这种抵消,黄金计划并没有按照上文所述的方式影响美国的贸易账户,以及美国的国际贸易货物的相对价格。由于这种贸易账户和相对价格的变化趋向于减少在固定价格水平下出售给美国的黄金数量,资本的流入意味着这个国家在每盎司35美元水平上获得的黄金量比没流入时其本能购买到的黄金量更大。因此,虽然资本流入和黄金价格支持计划对美国的汇率和商品服务贸易产生了相反的影响,但这两方面均导致了黄金存量上升的趋势。


对于发生资本外流的金本位国家来说,资本外流加剧而非抵消了黄金价格支持计划的影响。这要求国内物价水平进一步下降,下降的幅度超过了黄金价格支持计划所要求的幅度。如果它们想在不引起黄金持续外流的前提下为资本流出融资,那么出口相对于进口必须进一步增加。在美国黄金价格支持计划和资本外流综合作用下所需的货币贬值幅度超过了黄金集团成员国愿意承受的限度,也许上述两个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也是如此。因此,在1936年秋,法国和瑞士根据美国、法国和英国所达成的三方协定实行了本币贬值。其他黄金集团成员国或是遵循了这一套路,或是放弃了金本位。


二、白银购买计划


1933年5月12日通过的《托马斯修正案》授权总统降低美元含金量,并赋予总统与白银相关的更为广泛的权力。该权力直到1933年12月21日才开始使用。当时由于黄金购买计划的效果令人失望,以及迫于来自产银州的参议员及其他货币扩张支持者的压力,罗斯福总统运用《托马斯修正案》赋予其的权力,命令美国造币厂在1937年12月31日之前以每盎司64美分(即0.6464美元/盎司)的价格收购向其供给的所有国内新产白银。


尽管总统下达了购买新采白银的命令,但那些对白银感兴趣以及将白银视为货币存量扩张有效工具的人们,仍然强烈要求采取进一步措施。结果,《白银购买法案》随后于1934年6月19日颁布。该法案命令财政部长在国内外购买白银,直到白银市价回到每盎司1.29+美元,或财政部持有的白银存量的货币价值达到黄金存量货币价值的1/3。在执行该命令的过程中,财政部长被赋予较大的自主权。根据该法案及后续法案建立的白银购买计划到1962年仍然具有法律效力;撤销白银购买立法的种种努力屡次受阻。在这些法案以及总统公告的授权下,财政部共购买了32亿盎司白银。其中,大约有1.1亿盎司的白银是在1934年8月9日被“国有化”的。其中还有8.8亿盎司的白银是国内新产白银。财政部购买的其余白银约有22亿盎司,主要是以市场价从国外市场购入的。从1933年12月31日至1961年年中,财政部用于白银购买的总支出约为20亿美元。虽然财政部收购了20亿美元的白银,并以硬币、通货或财政部持有的形式拥有6倍于其实物数量的白银,但是美国的白银计划从未接近于实现1934年《白银购买法案》所制定的目标:白银市价等于其1.2929美元的货币价值,或是货币性白银和货币性黄金的存量比例达到1:3。直到二战之前,持续的白银购买仅仅是平衡了黄金存量的增长,因此上述比率围绕1:5的水平波动。从那时起,该比率的变动开始为黄金存量的变化所主导。1949年,黄金存量达到了战后的最高点,此时该比率达到1:7。到1960年底,黄金外流使这一比率上升到1:4。


就其国内影响而言,白银购买计划同黄金购买计划一样,更适合将其视为对某种特定商品的价格支持计划,或是一种价格支持计划和贮藏计划的结合。与黄金相比,白银如同小麦一样,只能有效地维持其国内产出的价格;另一方面,与小麦相比,如同黄金一样,购买的白银可以是国内生产的,也可以来自国外的产量及存量。同黄金购买计划一样,白银购买计划中一个重要的国内货币因素是白银购买和货币发行授权之间自动建立的联系。对新采白银征收的大量的铸币税以及国外白银市价和其货币价值之间的差异,意味着白银购买扩大了政府发行货币的权力,政府因此发行的货币比其用于购买白银的货币多得多。在实践中,财政部显然只发行了与购买白银支付额相等的银元券,并将超过部分的货币价值视做杂项预算收入。


评价白银购买计划的单纯的国内货币效应并非易事。这涉及总额超过20亿美元的额外银元券的印发,首先大大增加了货币存量。但是,联储总采取政策,抵消了这一直接影响,并且如我们将要看到的,白银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黄金的流入。除了货币影响外,白银购买计划对美国其他方面的影响有两点:第一,该计划涉及为贮藏产品而发生的公共支出,因此会增加联邦政府的支出。白银购买计划对美国的第二个影响是对国际收支余额的影响。如同黄金购买一样,白银购买实际上是供给美元来获得外汇,因此有助于资本流入美国。


白银购买计划最重要的影响并不是上述国内效应,而是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中国所受的影响最大。当时中国实行银本位制,虽然当时的世界物价水平在下降,但由于中国货币相对于其他国家货币出现了贬值,从而维持了国内价格的相对稳定。1931年末英国货币贬值,1933年美国又脱离了金本位制,此后中国的情况发生了剧烈的转变:中国货币升值,国内出现通货紧缩的压力,经济面临多方面的困难。最初的国内压力主要由净出口的下降引起。国际收支的潜在赤字要通过白银的输出弥补,而白银的输出必然减少了国内的货币供给量。美国的白银购买计划加剧了中国所面临的压力。从1933年年初至当年年末,白银的市场价格上升了近75%;截止到1935年年中,在白银购买计划的影响下,银价已是其最初价格的三倍。白银购买计划的结果是中国的白银大量流失。中国政府为了抵消其货币升值导致的不良后果而对白银实行了相当于出口禁运的措施。预料之中,对白银出口的法律限制并没有发挥作用。走私出口带来的白银外流速度并不逊色于之前通过合法出口引起的白银外流速度。最终,1935年11月,中国将流通中的白银收归国有,实行法币改革,正式放弃了银本位制并代之以有管理的信用本位制。这一新的本位制明确指出,发钞银行将持有部分白银储备,但是不允许公众以白银赎回票据或存款。虽然中国的经历是最引人注目的,但中国绝不是唯一受到白银购买计划影响的国家。作为重要的白银生产国及使用国,墨西哥由于白银购买计划的出台导致比索的白银价值高于其货币价值,被迫于1935年4月宣布银行歇业期。所有铸币必须兑换为纸币,并禁止银币出口。1年半以后,即世界银价下降以后,墨西哥才再次恢复银币铸造。


三、货币的构成


1932-1960年,流通中的黄金由最初占总通货量的1/6下降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表明几种情况:金元券随着时间流逝不断毁损,人们将其作为钱币收藏,或者是非法持有。在白银购买计划的鼎盛时期,白银从占总通货量的1/8上升到1/4,此后在绝对数量方面仍保持上升态势,但上升的速度远低于总通货量的增长速度,因此其所占比例又回到了最初水平。1932年曾占总通货量1/8的国民银行券,自1935年之后开始逐渐退出流通,现在仅占总通货量的极小部分。“财政部其他通货”下的各类项目,像白银一样,其绝对数量处于上升状态,但占总通货量的比重却从7%降至3%。联邦储备券在流通中逐步替代,其占流通中总通货量的比重由1932年的51%上升到1960年的84%,从而见证了持续的货币权力集中化以及美国从准实物本位到信用本位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