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邮币卡学院
日本浪人制造了清朝首例假钞案
2015/4/9 17:47:38

  制造假钱行骗的江湖中人,在明清时期称之为火门。这是因为古代中国的货币一般是金、银、铜等金属铸币,冶炼伪造假币都需要“火”,所以叫做“火门”。


  火门中也分了很多类,有专门炼“伪金”的:造假元宝、假金首饰、假黄金器皿等;有专门炼“伪银”的:造假银钱、假银器的;有专门伪造各类假铜钱、假铁铸钱的;也有专门伪造各种纸币 (如宋代的交子、会子、元明的宝钞等)的;还有伪造各种汇票和各类有价证券(如明清时期卖盐的专卖证盐引)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多少种钱币,就有多少种伪造的假钱币。历史上各个朝代惩罚此类金融犯罪十分严厉,但利之所在,人皆趋焉。清朝法律严禁私自铸钱,为首者和工匠要斩首,财产要被没收;同伙者、知情者、买卖使用者,管理100户的村民小组长(甲长)与地方官知情者,分别要斩首,举报者赏银50两(约今2万元)。其知情者分利与同居父兄、伯叔与弟,减罪一等,打100棍,流放三千里。


  但一直到清末,这种“立私炉”造伪金、伪银、伪铜、伪钞等现象依然很多,清末的上海就发生过一起日本浪人中井义之助伪造中国货币案。 遭遇假币挤兑风波


  甲午战争后,因需赔付巨额赔款,洋务企业资金严重短缺。1897年5月27日,大清帝国第一家国家银行——中华帝国银行 (1912年3月后改名为中国通商银行)总行在上海外滩六号宣告成立了,该行实收资本250万两 (约今10万亿元),100万两来源于行长盛宣怀的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78万两来源李鸿章等官员投资,其余为商股。中华帝国银行开始发行钞票(银元券、银两券)、存款、放款,并开展其他银行业务。中华帝国银行完全参照英国汇丰银行的管理方式,纸币也是在英国印制的。


  1903年2月4日,上海突然出现中华帝国银行的假币,某钱庄伙计拿该行纸币去银行兑换银两时被当场发现是假币。翌日,中华帝国银行宣布发现五元、十元假钞,并在其上盖上“假币”印记,随后又在各营业部门贴出鉴别真假币的说明。


  消息传出后,立即市中大乱。各店铺、钱庄纷纷拒绝使用中华帝国银行的纸币,那些持有该行钞票者纷纷到银行挤兑。


  只见中华帝国银行门口人人潮汹涌,局势差点失控。租界巡捕不得不用高压水枪来驱散人群,维护秩序,但无济于事。为了稳定信誉,中华帝国银行不得不调取库存银100万大洋、到汇丰银行拆借了70万大洋,让人随到随兑,一天就兑换了20万大洋,并延长营业时间,以稳定客户情绪。最后终于平息了挤兑风波,整个2月份,中华帝国银行约收回30万大洋的钞票。 顺藤摸瓜揖住元凶


  英国汇丰银行负责通商银行钞票的印刷,他们也感到纠结。巧的是,就在此时,有个日本人带着4000元伪钞到汇丰银行兑换被当场识破。汇丰的方式比较聪明,胡编了个理由叫他过两天再来兑换,秘密却派人跟他搭讪,套出其地址、姓名、身份,然后马上报告了巡捕房。


  租界巡捕逮捕了那个日本人,以此为突破口,经过审讯后发现,原来这个叫中井义之助的日本人伙同几个日本浪人,在日本大阪郊区几所民房伪造了至少30万大洋的通商银行假钞,伪钞由日本浪人山下忠太郎制造,再由日本九州被分批运到上海中井义之助家里,通过日本的上海商社等途径流入市场。在上海中井义之助的住处,就查获了大量尚未用出去的伪钞。后来,根据中国驻日使馆的线索,日本警察随后又抓获中井义之助的几个同案犯,并收缴了印刷伪钞的机器和大量伪钞。


  为了防止再发生此类恶性金融犯罪,中华帝国银行后来将旧版钞票全部回收销毁,连已印好尚未发行的钞票也一并销毁了,随后又委托英国汇丰银行重新印刷新版纸币。 1904年年底,印好的新版钞票抵达上海,面额为5元、10元、50元三种。1905年2月正式发行新钞,在新版纸币上,特意增加了一个招财进宝的财神像,大大增加了钞票的技术含量和伪造难度。


  不过,1903年2月的这次挤兑风潮,让中华帝国银行损失惨重。存款从1899年底的397万两下降到1904年底的189万两,放款从1899年底的582万两下降到1904年底的261万两,1898年该还发行钞票共63.2万两,1904年降为9.3万两。


  更让人气愤的是,以中井义之助为首的这一伙罪犯最后竟然未得到惩罚。日本无耻地答复中华帝国银行行长盛宣怀:日本法律没有对伪造外国货币行为定罪,所以无法可依。就这样,制造中国第一桩假钞案的金融罪犯们最终逃脱了法律的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