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邮币卡学院
走过千百年的新疆桑皮纸
2015/3/27 16:50:08

新疆和田地区手工制造桑皮纸的技艺,被称作人类造纸术中的活化石,据考证,它比东汉蔡伦的造纸术还早300年。


  桑皮纸是用当地的桑树皮为原料制作的一种纸。和田与吐鲁番地区气候炎热,水土资源丰富,宜于农桑,民间素有植桑的传统,桑树遍野,为桑皮纸的制作提供了原料保障。桑树皮有粘性,纤维光滑细腻,易于加工,经剥削、浸泡、锅煮、棰捣、发酵、过滤、入模、晾晒,粗磨而成桑皮纸,成纸呈正方形,长高各50厘米左右。


  传统的桑皮纸制作过程要经过剥削、浸泡、锅煮、捶捣、发酵、过滤、入模、晾晒、粗磨九道工序才能制成。传统工艺制造出来的桑皮纸呈黄色,纤维很细,有细微的杂质,但十分结实,韧性很好,拉力强,不断裂,无毒性而且吸水性强,在上面写字不浸。如果墨汁好,一千年也不会褪色,不会被虫蚀,并且可以存放很长时间。

  桑皮纸颜色和质感完全取决于去皮的干净程度和每个环节控制的精细程度。吾布力卡斯木说,现在家里不再做桑皮纸了,因为纸做出来也不知道往哪儿卖。手工做纸费时间,出的纸张也少。正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这一沿袭千年的技艺,一度消失了一段时间,直到如今,在全社会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中才开始复活。


  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西域原无丝绸,与中原关系极好的古于阗国(现和田)国王十分青昧中原的丝绸,但当时中原王朝禁止对外输出蚕丝技术,只作为商品与国外交易或作为赠品用于外交。于阗国王以和亲的名义向中原王朝求娶汉家公主,中原王朝很痛快地答应了。

  在公主临行前,于阗(tian,古代西域王国,唐代都护府安西四镇之一)国的迎亲使臣悄悄告诉公主,国王急欲得到蚕丝的技术,公主便将蚕茧藏在自己的帽子里,过边关时守边军卒不敢搜查公主的帽子,公主便将蚕茧带到了于阗,第二年于阗国便广植桑树,养蚕抽丝织绸。

  据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和日本西域学家羽溪了谛考证,首位远嫁于阗的汉家公主是东汉末年刘氏王室之女。这可以证明汉代时和田一带就广植桑树了。其实桑树是西域的古老树种,只是有桑无蚕,没有蚕丝业而未被记载而已。

  1908年斯坦因在和田城北100多公里的麻扎塔格山一座唐代寺院中发现了一个纸做的账本,上面记载着在当地买纸的情况,说明在唐代和田一带有了造纸业。公元11世纪以后,维吾尔族成为和田的主体民族,承袭了古代的造纸技艺。残存的清代桑皮纸文书和民国时期的桑皮纸钞票证明,过去新疆各地曾普遍使用桑皮纸。

  公元14世纪中叶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皈依伊斯兰教以后,制作桑皮纸技艺由和田传入。吐鲁番,成为新疆的又一个桑皮纸供应基地。

  千百年来,和田人就是在桑树环抱的村庄里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的。2006年5月20日,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创造性地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性工程——生产性保护桑皮纸,通过将桑皮纸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特质与现代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在古老的桑皮纸上呈现出时代艺术的光芒,让这一古老技艺与现代艺术创造完美结合,再创辉煌。